share

        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班納吉和迪弗洛夫婦以及哈佛大學的克雷默教授,以表彰他們在對抗貧困方面所做出的研究。他們花了20年的時間來搜集他們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書叫《貧窮的本質》

        書中有提到一個針對貧窮的爭論:「對於窮人的援助到底是有沒有用的?」

        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廢話嗎?援助當然有用了,你不援助,難道看著窮人餓死嗎?

        但是從數據上看,好像並不支持這個結論:

        在最近幾十年,世界對於非洲的援助是很多的,因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非常貧窮,而我們可以畫一個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世界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援助總金額多了非常非常多,那如果我們把非洲的GDP畫出來會長什麼樣子?

        我們會發現GDP沒有任何變化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我們的援助沒用了?

        有人就提出來:「可能是因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政府非常的腐敗,你援助的錢都被官員貪汙了,所以沒有用到災民身上,或者是沒有用到國家建設身上,所以援助是沒有用的,只會讓他們越來越腐敗。還有就是一直捐錢給非洲人也不行,會讓他們產生依賴性,等著別國給他錢,而非自己打拼 。」

        於是有人就說:「那既然這樣的話,我們幹脆停止對非洲的援助,我們沒有必要援助它,因為援助它的話只能更差。」

但問題來了 如果你停止了援助的話有會有兩種可能:

1.援助的確沒有用如果你停止了援助的話,非洲人民自力更生 越來越厲害了。

2.如果你停止援助的話,非洲就會遍地都是饑荒,屍橫遍野

        迪弗洛夫婦認為要親自做實驗才能了解原因,於是他們就做了很多的研究,建立了一個「貧窮實驗室」,深入到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國家。

經過他們長時間的研究,歸納出了幾個重點:

        他們討論到的第一個議題是「健康」,雖然窮人和富人最主要的區別是錢有多少,但是健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普遍來講富人的健康程度比窮人好很多,因為窮人沒有錢去做醫療保健,也沒有錢檢查身體,沒有時間去健身,所以,他們的醫療狀況是非常差的。

        這世界上每年有900萬人會在五歲之前夭折,而且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那麼如果一個人健康狀況不好,他就沒有辦法工作,無法工作,自然就賺不到錢,他就沒有辦法擺脫貧困。所以要擺脫貧困,首先要解決窮人的健康問題。

於是迪弗洛夫婦就提到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疫苗,很多疾病其實是可以通過疫苗控制的,我們現在有非常成熟的技術,所以我們可以對這些窮人免費發放疫苗,然而實際上全球每年有2500萬的兒童沒有接受疫苗的註射,也就是說他們的疫苗缺失了,沒有抵禦能力,所以遇到一點什麼傳染病很容易就死了

那為什麼疫苗明明不用錢,他們卻沒有辦法打疫苗呢? 到底是因為資金不夠? 還是因為意識問題,認為打疫苗是不好的呢?

他們決定去調查,於是就來到了印度。

        他們去印度有一個地方叫烏代布爾的地區做了很多的調查,發現烏代布爾地區又分布著很多的村子,分布在大山裏邊,而這個地區他們的疫苗免疫率大概只有1%完成了所有的疫苗,剩下那些人都沒有完成。

那他們為什麼不完成呢? 是不是技術不足的原因?

        但是他們發現技術是OK的,印度政府為他們提供了這個疫苗注射點,只要他們到疫苗注射點,會有專業的護士給他們做注射,技術是OK的。

 

那什麼不去注射呢? 是不是沒錢呢?沒有資金呢?

        不是。這個疫苗是免費的,你去了就能打,不需要花任何的錢。

 

那麼既然是免費的,是不是家長對於孩子不重視?

        結果發現家長也是OK的。如果孩子生了病,這些家長們就抱著孩子去醫院,花很多的錢去治病,所以家長對孩子還是很關心的

 

那為什麼又有技術又有資金、家長還關心,就是不打疫苗呢?

 

於是他們就產生了一個猜想:

「也許這些家長們是因為打疫苗太費勁了才不讓孩子們打疫苗。」

        就是說地區分布著很多的村子,這些村子都分布在這些崇山峻嶺之間,那麼疫苗站不可能每個村都有,他可能要打疫苗就需要翻山越嶺。那你可能翻山越嶺要花一天的時間,結果到了之後 發現這個護士非常不負責,今天她歇班了,沒有來。那你還得翻山越嶺回去,結果你這一天的工作就損失了。損失一天工作對於一個富人來講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於一個窮人來講,損失一天的工作,可能第二天就沒有飯吃了。所以他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最後,他們就不打疫苗了。

 

這個猜想到底對還是不對,他們就要去做實驗:

        首先第一組,他們先在這些村子裏面隨機選了一些村子,這些村子他作為對照組,他什麼都不做,只是進去調查一下你到底有沒有打疫苗。

        接下來第二組,他又選了一些村子,他在這些村子設立了一個疫苗的營地,還找了一些志願者,讓這些志願者到這個村子裏邊開了一個疫苗站,然後說你可以來打疫苗了,也是不用花錢的,只不過這回不需要翻山越嶺了。

        然後第三組,他又找了一些村子,說這些村子我不光給你設計了一個疫苗的營地,而且你來打疫苗我還給你獎勵兩斤豆子,兩斤豆子其實不值多少錢,那看你願不願意來。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得出了結論:

第一組什麼都不做的這些個村子,也會有一些人帶著自己的孩子翻山越嶺去打疫苗,但比例只有6%

第二組把疫苗流動站放到村子裏的營地裏有17%,這個相比於剛才已經翻了大概三倍了。

而第三組,在有營地同時還有獎勵的村子裏,疫苗的占有率高達38% 。在 有獎勵的情況下,疫苗的覆蓋率大大提高了,由此可知,迪弗洛夫婦猜想是正確的,只要給獎勵,就能大幅提高疫苗的覆蓋率

 

        有人說給獎勵不行,這樣的話你成本就高了。但經過迪弗洛的研究,他發現其實給獎勵這種方式反而是最便宜的。因為本來可能要花一年的時間做到的疫苗覆蓋率,現在花一個月就做完了,那麼剩下那11個月的時間的人事成本就也都節省下來了。

        除了疫苗的問題以外,還有一個困擾窮人的一個疾病,就是「瘧疾」。瘧疾每年會奪走全世界90萬以上的人口,而且大部分都是在非洲,而且大部分都是五歲以下的兒童。而瘧疾這個東西是靠蚊蟲叮咬傳播的,所以其實我們有一種很簡單的控制瘧疾的方法,就是使用「蚊帳」。蚊帳價格其實也不貴,一個經過殺蟲劑處理的高端蚊帳價格大概是10美元。

有人說 :「所以我們就把這個錢捐給非洲讓他們買蚊帳不就行了嗎?」

        但有人說:「不行,不能免費給他們提供蚊帳,你如果免費提供蚊帳的話,這東西白來他就不會好好用了,可能就拿這個蚊帳來當漁網捕魚,或者是拿蚊帳當婚紗。另外,如果你要是免費給他蚊帳的話,他從此就有依賴性了,從此他再也不會買蚊帳了,下次你多少錢賣,他都不買,就等著你發。」

於是迪弗洛他們又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來到了非洲的肯亞,他在肯亞的一些村子裏邊發優惠券,每一個優惠券的優惠程度不一樣,有的優惠券拿到了之後你就可以免費拿蚊帳了,有的是花1美元拿,有的花2美元拿,有的花3美元拿。

        然後他就想調查一下最後的效果是怎麼樣,他就畫了一個圖 ,就是說你拿完優惠券之後你還是要花錢,但就算是最貴的3元,其實還是比成本10美元要低的。

然後他就看說有多少人會購買蚊帳呢?

        如果免費的話,那比例接近於100% ,能白拿當然誰不要,如果是3美元的話,那這個比例就會下降,最終它會形成這樣的一個曲線,這個數大概是20%。 也就是說,如果你花3美元的話,它還是有人買的。

        接下來主要研究的一個問題,就是「蚊帳的使用情況」,或者說免費拿到蚊帳的人,們的使用情況跟這個3美元拿到的相比,有什麼區別嗎?

經過迪弗洛的調查發現,幾乎沒有區別

        80%的人在拿回去之後,都會使用在自己的家裏,不會去做漁網,也不會去做婚紗,不管是免費拿回來的,還是花了3美元拿回來的,結果都是一樣。

        不僅如此,在第二年他們又去賣蚊帳,而且這一次他們賣兩塊錢。賣兩塊錢之後,他們就想看一看,第一次免費拿到蚊帳那些人,他還買不買;最後花3塊錢買的那些人,他還買不買。

結果發現,不管是免費拿到的那些人,還是花3塊錢拿到的那些人,他們再次購買的比例都差不多。

        也就是說不管第一次是免費給他,還是花錢給他,他已經習慣了蚊帳之後,第二次他還會購買。他不是習慣了免費,而是習慣了蚊帳。他們發現了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可以把蚊帳掛在每一個這個肯尼亞的小孩的床外面,那麼我們就可以有效的控制瘧疾,哪怕我們只能掛一半,那麼另外的一半也會受益,因為我們可以切斷這個瘧疾的傳播途徑。

 

再來談到對窮人影響也很大的教育:

        教育是另外一個窮人和富人的巨大的差別,受過更好教育的人更容易成為一個富人,然後他又會讓自己的下一代受更好的教育,由此形成了一個正反饋的一個循環。經過統計,如果我們把一個國家,他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那麼國家的GDP會增長30%以上,教育的作用就是這麼巨大。

        而讓窮人能受教育,我們首先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能夠把學生留在課堂上而不讓他們輟學?」

於是迪弗洛他們就又來到了印度,繼續做他們的對比實驗:

        他們想花100美元來研究一下,100美元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能夠增加學生們最多的受教育的年限。比如說可能是因為鄉村裏面的教師不夠,教師不夠所以學生也就不來上課了,那麼我們就用100美元去雇教師,經過統計他發現,每100美元可以增加1.7年的教育年限,這1.7年可能是有一個小孩 他多讀了1.7年的書,也可能是兩個小孩,每個小孩多讀了0.85年的書,最後平均來講100塊錢花出去,結果就增加了一個小孩1.7年的讀書時間。

        這100美金還有別的使用方法,比如說:我可以提供免費的午餐,學生因為家裏窮所以不來上學,現在提供免費的午餐,也可以把一部分孩子留在課堂上,這可以增加2.8年的教育年限,比雇教師要更好一些。

        他發現很多小孩不來上學是因為他們生病了,很多就是寄生蟲、蛔蟲,那如果我們花這個錢,給他們小孩除蟲,不讓他們得寄生蟲病的話,他們也許就會留在課堂上了。於是他們又用這個錢去除蟲,結果經過對比發現:除蟲的這個時候,每100美元花下去,可以增加28.6年的讀書年限,所以說除蟲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對家長的教育,很多小孩不來上課是因為家長他的觀念有問題,覺得讀書這玩意沒有什麼用,像買彩票一樣,說我有十個孩子,這十個孩子裏邊可能有那麼一兩個是厲害的,我把他送去讀書就行了,其他人就不用了,一種當做買彩票的概念。

        但是我們要告訴他:其實讀書並不是買彩票,而是一種穩健的投資。數據統計,你多讀一年書,平均來講工資會多8%。那麼如果把這個觀念給家長們貫徹了之後,可以增加高達40年的讀書年限,效率非常高。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提升「教育的質量」

        很多的印度的公立學校裏面的老師,很愛無故的就曠工,所以應該給這些學校安裝打卡系統,讓他們不能曠工,只有通過這樣的辦法才能夠把教師留在課堂上,然後學生的教育水平才能提高。

        還有一件事,就是迪弗洛他們發現很多人捐助了一些教材、一些讀物給這些孩子,結果發現這個孩子拿到這些讀物之後,成績沒什麼提高,很多鄉村裏五年級的學生,還讀不了一年級的一些讀物。後來發現他們的閱讀能力是有障礙的,他們閱讀有障礙是因為很多小孩根本不識字,根本讀不到懂這些書,自然成績就提高不了,所以你光捐一大堆書沒有用。

        於是迪弗洛又找了一大堆的志願者,給這幫孩子做免費的輔導,教他們去閱讀,結果發現效果非常好,教他們閱讀之後 他們的成績突飛猛進。

 

最後再回到經濟的問題:

        我們知道窮人和富人最本質的區別還是「錢的多少」,迪弗洛在他的書中談到說窮人的生活「充滿風險」。

為什麼窮人的生活就充滿風險呢?

        他說我們可以研究這樣的一個曲線,這個橫坐標叫做今天的財富,就是今天你有多少錢,縱坐標叫做明天的財富

        那麼假如說你今天的財富和明天財富是一樣的,那麼你的財富就一直不會發生變化,所以它就有這樣一條對角線,在上面每一個點都是均衡點。但是實際生活中並不是這樣,假如說你錢多的話,你就可以擴大再生產,可以錢滾錢,來賺更多的錢;但如果你錢少的話,你吃完一頓飯之後就沒錢了。沒有本金能錢滾錢,所以你可能會變得更窮,因此實際的曲線可能是這個S型的,這個是迪弗洛提出的一個觀點。

那麼這個實際曲線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比如說假如有一個人,他一開始比較有錢,所以第二天的時候他就挪到更右邊點,那麼最終他就會達到右邊的這個均衡點,這個點我們就稱之為「富裕均衡」。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有一個人,他比較窮會有什麼結果?

        比如他最開始在比較左邊的點,此時他明天的財富比今天財富還要少,就會挪到左下角這個點,而左下角這個點就是貧窮的均衡,這就是所謂的「貧困陷阱」。

        那麼為什麼說窮人的生活充滿了風險? 因為他原本可以一點點積累財富,最後得到富裕,但萬一他突然生病了,把錢都拿去救醫,不但那段時間會沒工作,之前所累積的錢也就沒了 ,結果就掉到貧窮陷阱裏面去了;相比來講富人就好多了,他生病了,所花的錢只會讓他在曲線上的位置掉一點點,但他只不過是進步的慢了一點,他最終還會達到富裕的。而且富人一般都會給自己買保險,不管是健康保險、還是財產保險,他都會買保險。而窮人沒有本金,所以基本上是不會花錢買保險的,一旦出事人生就完了,所以他很難達到富裕階層。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窮人對奢侈品有很大的喜好。

在迪弗洛的研究裏面談到了一個例子叫做「電視機比食物重要」。

        就是他到一個村子裏面去觀察,結果發現這個村子非常貧窮,很多小孩都營養不良,但他發現這個村子裏面很多家都有電視機。

他就問那些人「這個電視機你是怎麼買的?」
窮人說:「我攢了很多年得錢,買了一臺電視機。」
迪弗洛說:「你現在你看營養都不夠,你為什麼要買電視機?」
結果這個窮人就說了:「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

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現象呢?

        迪弗洛經過分析,認為窮人的生活是非常乏味的,因為他每天都在為自己生活奔波,所以他有一點錢的話,他就希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一點,更加不那麼乏味一點,因此他們酷愛奢侈品。

        在艱困的環境下,人們很難一次一次地克服自己的欲望,他們的錢太少了,不相信自己可以跨越這個貧困陷阱,到達富裕的階層,所以從本質來講還是信心的問題。

        可能我們會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的意誌力不夠或者他們的智商不夠,那如果我們是一個具有富人思維的窮人,那麼早晚有一天我們還會變成富人的,這樣的說法對不對呢?

        美國有一位暢銷書作家名字叫芭芭拉,香港有一位做褲子的商業大亨名字叫田北辰,他們兩個人為了體驗窮人的生活,以及驗證自己是不是可以從窮人變成富人,決定身無分文的到了一個地方去打工。有的時候是去掃大街,有的時候是餐廳裏做服務員,結果他們發現,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之後,身上還是身無分文。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當初所說的雄心壯志,也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該怎樣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所以貧困的問題絕對不是一句懶惰、意志力不足就可以解釋的,更多的是環境的問題。

        而我們要做的,是該好好思考如何幫助他們;

        而非該不該幫助他們。

以上資料統整自:李永樂老師-貧窮的本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TDvlteZcs